东方织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书神小说网www.hengjiefastener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3000字,一更曹操的命令很快的传导张辽和夏侯��手中,二人也很忠实的执行了曹操的命令,对袁谭礼遇有加。
总而言之,袁谭的投降仪式更像一个会军仪式,很盛大,很热烈。
接下来就是李重和曹操的分赃盛宴了,李重很大度的表示,自己对河间郡、清河郡、渤海郡没有兴趣,自己要撤兵攻打中山国(中山郡),将这三个郡交付给张辽。
而曹操也投桃报李,表示自己前去辽东教训乌桓鲜卑等异族,占领北平,剑指公孙度,对蓟城以西的土地没有染指之意。
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,李重非常迅速的撤回安平郡,转攻中山国,等待和太史慈夹击袁熙,同样,李重也不打算亲征中山国了,带领大军的任务交给了高顺,这个调动随让人有些诧异,但也没造成什么影响。
李重坐镇邺城,也有另外一层意思,那就是李重准备插手中原的争斗了。
是准备,不是立即插手,李重的后院也没扫清呢,并州和幽州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征战,治理才行。
现在李重的兵力一是在太史慈手中,一是在高顺手中,两人各自率领两万人马左右,剩下的兵卒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,李重都抽调到赵云手下,前去朔方郡等地收拾匈奴部落,兵力大约有八千人上下,其中大部分都是骑兵。
此时的河套地区比较混乱,并没有特别大的势力,八千兵卒足够了。
李重给赵云下达的军令极其简单,就是一路烧杀抢掠,速度要快,不能给左贤王集合兵力的机会。
赵云的军事素养不是顶尖,但驾驭骑兵的能力很强,也不用什么计谋,靠个人的武勇,蝗虫过境般的烧杀抢掠再适合他不过了,所以这一路不用李重担心。
而太史慈和高顺的联军也不用李重担心,太史慈勇猛,高顺沉稳,两个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,再加上陈宫出谋划策,高览这个北地通拾漏补缺,两个人击败袁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,蓟城一定是李重的囊中之物。
战事的进展与李重预料的差不多,建安四年九月,太史慈和高顺围困蓟城,袁熙也落得个困守孤城的下场。但是袁熙要比袁谭倒霉的多,李重和袁绍可没那么大的交情,袁熙就是投降了也没什么好下场,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。
更可恨的是袁熙的手下,如焦触、张南等人,他们的想法又变了,老主公当时的遗命可是让大公子袁谭即位呢,袁熙你有什么资格统领我们呢,能统领我们的是袁谭呀。
那现在袁谭投降曹操了,也就是说袁家的势力已经烟消云散了,我们现在都是无主之人呢,背叛了你……呸呸……不能用背叛这个词,咱们就没有臣属关系,也实属正常吧。
所以袁熙手下投降的速度要比辛毗还快,几乎没到十天,袁熙的蓟城就剩下空城一座了,什么焦触、张南等人都一股脑的投降李重去了。袁熙身边一个手下都没有了,只能仓皇而逃,直奔漠北,转道前去投奔公孙度了。
袁熙拱手将蓟城让给李重,让李重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辗转腾挪,同时也影响到了张辽的战略部署。
李重拿下了大半个幽州,就派遣高顺驻守蓟城,防备攻打辽东的张辽,天下人眼里,真是世事无常,张辽高顺这两位吕布的降将竟然再次聚首,可叹的是这两个人还要各为其主,叫人叹息不已。
但天下人又认为李重和曹操做的很对,很有大局感,应为李重和曹操在幽州相互接壤,换了别的武将还真不好说能和睦相处,擦枪走火实属正常,但张辽和高顺交情莫逆,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。
对于李重派遣高顺驻守蓟城,曹操的反应也很平淡,在曹操看来,李重此举防守的意味更重一些,毕竟高顺和张辽共事已久,熟悉张辽的作战风格,单纯的防守应该没有问题。
曹操也没打算让张辽进攻幽州,于是就张辽传令,让张辽尽量避免和高顺的军队发生摩擦,巧的是,李重的军令也是一样的,于是两方接壤之处的兵卒出现一幕极其和谐的景象,不时见到双方兵卒交换物品的现象。
以上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,下面说坏事,坏事只有一件,那就是袁谭反了。
袁谭反的时候张辽正在和乌桓人激战,而这时袁熙也逃到了辽东,公孙度看中了袁家兄弟对异族的影响力,很是... -->>